中医历史 [存档]
阿开 2023-01-15 0 887 0 0 0 0
古代中医,中医外科,中医历史,古代的中医外科有多强,颠覆你的认知,古代中医不是只有汤药针灸,古人的外科手术水平,颠覆你的认知。那为什么我们很多当代人却总以为中医很落后呢?一次又一次的历史事件阻碍了古代中医的传承。而后在风雨飘摇的100多年里,我们认为自己落后,凡是西方的就是先进的,就是该学的。

古代的中医外科有多强,颠覆你的认知! 

古代中医不是只有汤药针灸,古人的外科手术水平,颠覆你的认知,这是江苏省江阴博物馆里的一部明代手术器械,里面不光有手术刀,还有红针、镊子、剪刀等等,它是目前出土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医疗器械,这是汉代的手术刀,这是南北朝的,这是辽金时期的,你甚至能从中看出当代柳叶手术刀的影子,从那些工具身上,其实就能看出古代中医外科的发达程度。

古代中医外科有多强:古代中医手术刀

但我们回过头看看大家的认知水平,这是神医喜来乐里的一个剧情,喜来乐来到西医诊所,把罐子里的各种器官标本当成了猪下水,然后他看到一位阳医生做开朗手术,居然直接下晕了过去,一部以弘扬中医为主的电视剧竟然都有这么大的认知误区。

事实上,喜来乐作为一个饱读医书的民间郎中,应该是非常熟悉这种外科手术的。

隋朝朝元方的诸病原后论,它是中国第一部论述病因病理学的医学著作,内容包含了内科、妇科、儿科以及外科的各种疾病,书里详细记载了传统中医做肠吻合手术的步骤和手法。

这是书里描述的一种综合手法:

当此阴阳

上下逆顺

急缓相望

学医的人很熟悉,这就是现代医学的八字缝合法。

隋朝朝元方的诸病原后论,书里详细记载了传统中医做肠吻合手术的步骤和手法

1997年才确定下来的缝合手法,咱们老祖宗1400多年前就在用了,而且更重要的是缝合之前是更为复杂的开腹外科手术。

这是我们去看同时期的西方国家,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他们当时的医生都属于神职人员,双手接触血液是肮脏低贱的事情。所以手术都是要拿剃刀的理发师做的,理发店门口的三色旋转灯就是这么来的,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白色代表纱布。

而且,那时候他们主要以放血疗法为主,不管你是感冒发烧,还是消化不良,肺炎,肿瘤还是癌症,通通都是静脉开刀放血,美国第一任总统瞧着华盛顿得了个感冒咽喉炎,结果被硬生生放掉3700毫升的血,最后失血性休克去世。

黑暗的中世纪,他们当时的医生都属于神职人员,手术都是要拿剃刀的理发师做的,理发店门口的三色旋转灯: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白色代表纱布。他们主要以放血疗法为主

这是再回头看看咱们中医,普通人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关羽刮骨去毒了吧,下棋不是真的,但做外科手术是真的。三国志蜀书关张马蝗赵传中就记载着医生刮骨去中,而关羽在割旧饮酒,言笑自若。

甚至在更早之前,西汉的史记,楚世家里就记载着古代中国最早的剖腹产手术,肉中生子六人撤破纹产业。

关于剖腹产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裴英也在史记集解中也提到了一句“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这个“水腹”就是肚脐以下的部位,这也是现代医学体系中,剖腹产手术中最常用到的开刀位置。而且“产妇剖腹产后平和自如,数月创和母子无恙”,所以你看古代中医外科其实是非常先进的,它对人体的认知水经很高。

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的灵枢经水篇里就已经出现了解剖两个字,里面详细记载了古人解剖尸体,了解五脏六腑经脉气血的过程,灵枢肠胃篇里还记载了胃的大小、消化道的长度等等,很多数据都跟现代解剖学基本一致。

古代医书中关于中医外科的描述

这是《欧西范五脏图》,宋朝人已经开始手绘人体器官了,把它和现代医学的人体结构图对比一下,你感受到了什么?

《欧西范五脏图》,宋朝人已经开始手绘人体器官了

不仅开刀缝合解剖很成熟,古代中医连麻醉都很牛,最有名的就是画佗的麻沸散,病人,喝完之后会像喝醉了一样,毫无知觉,这之后,在开刀手术过程就顺利多了,所以古代中医是非常先进的。

...

那为什么我们很多当代人却总以为中医很落后呢?

因为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和身体发福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旧观念。

也因为清朝道光皇帝在1882年下令禁止中医针灸。

一次又一次的历史事件阻碍了古代中医的传承。

而后在风雨飘摇的100多年里,我们认为自己落后于人,在“师夷之长以治夷”的口号中认为,凡是西方的就是先进的,就是该学的。

但到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有了睥睨天下的自信之后,我们其实更能看到,原来中华上下5000年,老祖宗们真的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等待开发的宝贝。


【版权声明】
本文为转帖,原文链接如下,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原文链接:https://v.kuaishou.com/GRdqhs
Tag: 古代中医 中医外科 中医历史
相关内容
欢迎评论
未登录,
请先 [ 注册 ] or [ 登录 ]
(一分钟即可完成注册!)
返回首页     ·   返回[中医历史]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