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診治 [存档]
赤脚说 2022-04-02 12:31:48 430 0 0 0 0
体质调理,泻心汤,交泰丸,上热下寒体质在现代很常见,身体内寒热错杂,上半身像有一团火,下半身寒冷如冰。上热下寒并不是简单的阴虚或阳虚,而是阴阳两股能量没有流通起来,寒热没有形成对流,就出现了上面热底下寒的局面。1上热下寒的表现…

上热下寒体质在现代很常见,身体内寒热错杂,上半身像有一团火,下半身寒冷如冰。

上热下寒并不是简单的阴虚或阳虚,而是阴阳两股能量没有流通起来,寒热没有形成对流,就出现了上面热底下寒的局面。


1

上热下寒的表现


上热

口臭、口腔溃疡反复,牙龈肿痛,咽喉痛

眼干、眼涩、耳鸣、流鼻血

青春痘反复长

难入眠,容易醒

虚不受补,一吃热的补的就上火


下寒:

肚脐以下偏凉,腰膝酸冷,双脚冰凉

大便不成形,便溏,尿频

女性会痛经,经量少

心里想吃偏凉的食物,但是吃了很容易拉肚子

下肢容易水肿


舌象:舌尖偏红,舌根发白舌苔厚腻


2

上热下寒是如何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去温暖下身,肾水上行滋润上身。上面的水分充足,就不会上火,下半身热量够了,就不会感到寒冷。简单来说,上热下寒这种不正常的体质,就是因为水火不交。


从辩证角度来看,水火不交有2个原因:

第一,中焦脾胃淤堵,堵住了心火和肾水的通道。

第二,下面的水太少,压不住火了。


要想改变这种状态,第一步,先打通中焦,恢复脾胃升降,疏通上下交通的要塞;第二步,清虚火,补肾水,引火下行;第三步,调畅气血流通。


3

上热下寒的5个调理方法


方法1:食疗保健


上热下寒的食疗方,最推荐黑豆水,能把上焦的虚火收到肾水里。


做法很简单:半碗黑豆两碗水,冷水下锅,水开后小火20分钟即可。黑豆不用吃,可以加冰糖。


上热下寒的人,适合饮食清淡,尽量吃七分饱,给脾胃留点运化的空间。平时适宜多吃:茯苓、山药、陈皮、肉桂、莲子、黑豆等等。尽量不吃生冷油腻,不吃辛辣伤阴的食物。


方法2:穴位保健


上热下寒的人,可以重点关注4个穴位: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从上到下,按揉或艾灸都可以。尤其是每晚睡觉前,用掌心最热的地方贴到涌泉穴,或者来回搓热涌泉穴,效果非常好。


对于上热下寒,还可以通过针灸来调理。内经中提到: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简单来说,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来引热下行,恢复寒热平衡的状态。针灸穴位可参考: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


方法3.泡脚方:清上温下足浴包


配方:黄连5g,黄芩8g,干姜10g,法半夏10,肉桂5g,艾叶8,炙甘草5g。


上热下寒的人很适合每天泡脚,可以温暖下肢,引气血下行。可以简单地煮艾叶来泡脚,用专门的泡脚方效果当然更好。


这个方子专门为了上热下寒开发的,完全按照上面的调理思路:半夏打通中焦,黄岑+黄连清虚热,肉桂+干姜引火归元,甘草调和诸药,使气机通畅。


方法4:调理上热下寒的经方:泻心汤


张仲景先生为后世贡献了很多强大的经方,其中的泻心汤系列,对于调理上热下寒有效。泻心汤有3个: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


泻心汤主治痞证,也就是脾胃堵塞,这3个方子调理脾胃气机,恢复升降。这3个方子很相似,思路也差不多,有攻有守,寒热并用,通中焦脾胃。


甘草泻心汤:法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


方法5.上热下寒适合的中成药:交泰丸


交泰丸的成分很简单,只有黄连肉桂两味药。方子简单,功效可不简单,黄连降心火,肉桂暖肾水,组合起来寒热并用,可以交通心肾,所以叫交泰丸。


除了以上方法外,常揉腹、金鸡独立、站桩、吴茱萸贴脚心都是很不错的方法。只要坚持,都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4

一般而言,上热下寒的人,用上张仲景的泻心汤,同时配合清上温下泡脚方,这样的体质慢慢就会得到改善了。


正常健康的人,是身体下边热,上边稍微凉一点。上热下寒的人,是完全颠倒过来了,这就是身体的乾坤被扭过来了。溯其根源,是当代人失道久矣,是自己作出来的。


总吃生冷蔬果,辛辣油腻的垃圾食品,成天坐着不动,导致中焦於堵;晚上熬夜早上不起,颠倒黑白;头脑用得太多,把火气能量都引到上面去了;纵欲过度,导致下边空虚。。。各种不良生活作息,造就了现代人上热下寒的体质。


要想回到正常体质,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方法,更重要的是从生活习惯做出改变,回到正常的道上来,才是治根的途径。


【版权声明】
本文为转帖,原文链接如下,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7gJFc5cUGaBoYneSZsS6Q
Tag: 体质调理 泻心汤 交泰丸
欢迎评论
未登录,
请先 [ 注册 ] or [ 登录 ]
(一分钟即可完成注册!)
返回首页     ·   返回[百病診治]   ·   返回顶部